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原机启微》一书,敕山老人所着也。敕山吴人,生胜国时,卒于洪武初,少受书碧山汤公,得其疏通知远之旨,好积坟素,多至五千卷,为重屋栖之。恣其探讨,以才博闻,或劝之仕,则曰富贵有命,不可强也。时元季崩剥,意不欲仕乱世,故谩应云,晚置别墅于敕山,逍遥物外,自称敕山老人,人亦随称之。敕山尝读《黄帝内经》,慨然叹曰∶穷而在下,可以济人利物者,其惟医乎。乃益发古今方书,研究而会通之。不数年,尽能工其术。其治人,无问贵贱男女,内外大小,凡所治咸效,专以慈仁为意,未尝邀报谢,故施惠博而道益尊。浙河之西,其声然震也。是书载治眼一科,书凡二卷。上卷论病疾之原,下卷论方剂之宜,以及君臣佐使、从逆反正之义。其说甚明,使人可按疾而治。治罔不奇效者,敕山之用心如此,可谓仁矣。他所着方书,并行于世,不特专是科也。今之为医者,大抵守师说,如伤寒、内伤、带下、小儿,各专门自高,殊不能相通,此岂可与论玄命之奥哉。治眼绝无古传方,虽张仲景、李明之诸公,论医之详,庶几神妙,而于是犹略略也。后之学人无所师,故目疾为最难治。夫医者,意也,非其心明乎天人之际,察乎古今之变,卓然有所见焉,乌可以易言哉。是书析理精明,法制具备,文词尔雅,成一家言,殆有超乎方术之外者,虽达之为政可也。敕山之学,其能以涯窥乎。予旧藏写本,顾多讹谬,不敢轻以试人。南京太医院院判薛公新甫见之曰∶此书予求之久矣,今幸见之先生所,请梓焉以广其传,仍撰次己所见闻为一卷附于后。薛公亦吴人,以医显,生平着述甚富,藏之尚方,副在家集,能行其学人也。此书之传绝,且百余年,至新甫而复行,后之人日蒙利焉,新甫可谓同敕山之用心矣。敕山姓倪氏,名维德,其行事具宋太史墓铭,予但序是书之始末云。
嘉靖壬辰春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长洲王庭书
膏粱之变,滋味过也;气血俱盛,禀受浓也;亢阳上炎,阴不济也;邪入经络,内无御也。因生而化,因化而热,热为火,火性炎上。足厥阴肝为木,木生火,母妊子,子以淫胜,祸发反克,而肝开窍于目,故肝受克,而目亦受病也。其病眵多紧涩,赤脉贯睛,脏腑秘结者为重。重者,芍药清肝散主之,通气利中丸主之。眵多紧涩,赤脉贯睛,脏腑不秘结者为轻。轻者,减大黄、芒硝,芍药清肝散主之,黄连天花粉丸主之。
火盛,服通气利中丸。目眶烂者,内服上药,外以黄连炉甘石散收其烂处,兼以点眼春雪膏、龙脑黄连膏、鼻碧云散攻其淫热,此治淫热反克之法也。非膏粱之变,非气血俱盛,非亢阳上炎,非邪入经络,毋用此也。用此则寒凉伤胃,生意不上升,反为所害,病岂不治而已也。噫,审诸。
风动物而生于热,譬以烈火焰而必吹,此物类感召而不能违间者也。因热而召,是为外来,久热不散,感而自生,是为内发。内外为邪,惟病则一,淫热之祸,条已如前。益以风邪,害岂纤止,风加头痛,风加鼻塞,风加肿胀,风加涕泪,风加脑巅沉重,风加眉骨酸疼,有一于此,羌活胜风汤主之。风加痒,则以杏仁、龙胆草,泡散洗之。病者有此数证,或不服药,或误服药,翳必随之而生。翳如云雾,翳如丝缕,翳如秤星。翳如秤星者,或一点,或三四点,而至数十点。翳如螺盖者,为病久不去,治不如法,至极而至也,为服寒凉药过多,脾胃受伤,生意不能上升,渐而至也。然必要明经络,庶能应手。翳凡自内而出,为手太阳、足太阳受邪,治在小肠、膀胱经,加蔓荆子、苍术,羌活胜风汤主之。自锐客主人而入者,为足少阳、手少阳、手太阳受邪,治在胆与三焦、小肠经,加龙胆草、本,少加人参,羌活胜风汤主之。自目系而下者,为足厥阴、手少阴受邪,治在肝经、心经,加黄连,倍加柴胡,羌活胜风汤主之。自抵过而上者,为手太阳受邪,治在小肠经,加木通、五味子,羌活胜风汤主之。热甚者,兼用治淫热之药。鼻碧云散俱治以上之证,大抵如开锅盖法,之随效,然力少而锐,宜不时用之以聚其力。虽然始者易而久者难,渐复而复,渐复而又复可也。急于复者则不治。今世医用磨翳药者有之,用手法揭翳者有之。
噫!翳犹疮也,奚斯愈乎。庸者用此,非徒无益,增害犹甚。愚者受此,欣然而不悟,可叹也哉!故置风热不制之病治法。
《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寒暑燥湿风之发耶,发而皆宜时,则万物俱生;寒暑燥湿风之发耶,发而皆不宜时,则万物俱死。故曰∶生于四时,死于四时。又曰∶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喜怒忧悲恐之发耶,发而皆中节,则九窍俱生;喜怒忧悲恐之发耶,发而皆不中节,则九窍俱死。故曰∶生于五藏,死于五脏。目,窍之一也。光明视见,纳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细,悉云霄之高,尽泉沙之深,至于鉴无穷为有穷,而有穷又不能为穷,反而聚之。则乍张乍敛,乍动乍静,为一泓一点之微者,岂力为强致而能此乎!是皆生生自然之道也。或因七情内伤,五贼外攘,饥饱不节,劳役异常。足阳明胃之脉,足太阴脾之脉,为戊己二土,生生之原也。七情五贼,总伤二脉,饥饱伤胃,劳役伤脾,戊己既病,则生生自然之体,不能为生生自然之用,故致其病,曰七情五贼劳役饥饱之病。其病红赤睛珠痛,痛如针刺,应太阳,眼睫无力,常欲垂闭,不敢久视,久视则酸疼,生翳,皆成陷下。所陷者,或圆或方,或长或短,或如点,或如缕,或如锥,或如凿,证有印此者,柴胡复生汤主之,黄连羊肝丸主之。痛睛甚者,当归养荣汤主之,助阳活血汤主之,加减地黄丸主之,决明益阴丸主之,加当归、黄连羊肝丸主之,龙脑黄连膏主之。以上数方,皆群队升发阳气之药。其中有用黄连、黄芩之类者,去五贼也。
鼻碧云散,亦可见用。最忌大黄、芒硝、牵牛、石膏、栀子之剂,犯所忌,则病愈厉。
血阴物,类地之水泉,性本静。行,其势也。行为阳,是阴中之阳,乃坎中有火之象。
阴外阳内,故行也。纯阴,故不行也。不行则凝,凝则经络不通。经曰∶足阳明胃之脉,常多气多血。又曰∶足阳明胃之脉,常生气生血。手太阳小肠之脉,斜络于目。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二经皆多血少气,血病不行,血多易凝。《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五味淫则伤胃,胃伤血病,是为五味之邪,从本生也。又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遇寒则阻其化。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遇风则散其藏,一阻一散,血亦病焉。是为风寒之邪,从末生也。凡是邪胜,血病不行,不行渐滞,滞则易凝,凝则病始外见,以其斜络目耶,以其起于目内耶。故病环目青,如被物伤状,重者白睛亦,轻者或成斑点,然不痛不痒,无泪眵羞涩之证。是曰血为邪胜,凝而不行之病。此病初起之时,大抵与伤风证相似,一二日则显此病也,川芎行经散主之,消凝大丸子主之。睛痛者,更以当归养荣汤主之。如此则凝复不滞,滞复能行,不行复行,邪消病除,血复如故。志此,无所不愈也;不志于此,无所愈也。
气阳物,类天之云雾,性本动。聚,其体也。聚为阴,是阳中之阴,乃离中有水之象。
阳外阴内,故聚也。纯阳,故不聚也。不聚则散,散则经络不收。经曰∶足阳明胃之脉,常多气多血。又曰∶足阳明胃之脉,常生气生血。七情内伤,脾胃先病。怒,七情之一也。胃病脾病,气亦病焉。《阴阳应象大论》曰∶足厥阴肝主目,在志为怒。怒甚伤肝,伤脾胃则气不聚,伤肝则神水散,何则?神水亦气聚也。其病无眵泪痛痒羞明紧涩之证。初但昏如雾露中行,渐空中有黑花,又渐睹物成二体,久则光不收,遂为废疾。盖其神水渐散而又散,终而尽散故也。初渐之次,宜以《千金》磁朱丸主之,镇坠药也;石斛夜光丸主之,羡补药也;益阴肾气丸主之,壮水药也。有热者,滋阴地黄丸主之。此病最难治,饵服上药,必要积以岁月,必要无饥饱劳役,必要驱七情五贼,必要德性纯粹,庶几易效,不然必废,废则终不复治,久病光不收者,亦不复治。一证因为暴怒,神水随散,光遂不收,都无初渐之次,此一得永不复治之证也。又一证为物所击,神水散,如暴怒之证,亦不复治。俗名为青盲者是也。世病者多不为审,概曰目昏无伤,始不经意,及成,世医亦不识,直曰热致,竟以凉药投。殊不知凉药又伤胃,况不知凉为秋为金,肝为春为木,凉药又伤肝,往往致废而然后已。病者犹不以药非,而委之曰命也,医者犹不自悟其药,而赘之曰病拙。吁!二者俱此,谁其罪乎?予累见也。故兼陈凉药之误。
君为主,臣为辅,佐为助,使为用,置方之原也。逆则攻,从则顺,反则异,正则宜,治病之法也。必热必寒,必散必收者,君之主也。不宣不明,不授不行者,臣之辅也。能受能令,能合能力者,佐之助也。或击或发,或劫或开者,使之用也。破寒必热,逐热必寒,去燥必濡,除湿必泄者,逆则攻也。治惊须平,治损须温,治留须收,治坚须溃者,从则顺也。热病用寒药,而导寒攻热者必热。阳明病发热,大便硬者,大承气汤,酒制大黄热服之类也。寒病用热药,而导热去寒者必寒。少阴病下利,服附子、干姜不止者,白通汤加人尿、猪胆之类也。塞病用通药,而导通除塞者必寒。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类也。通病用塞药,而导塞止通者必通。太阳中风下利,心下痞硬者,十枣汤之类也。
反则异也。治远以大,治近以小,治主以缓,治客以急,正则宜也。《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湿,或或坚。所以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故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热,辛甘湿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故置方治病如后。
芍药清肝散方
治眵多,紧涩羞明,赤脉贯睛,脏腑秘结者。
白术川芎防风(各三分)甘草(炙)荆芥(各二分半)桔梗羌活(各三分)芍药(二分半)柴胡(二分)前胡薄荷黄芩(各二分半)山栀知母(各二分)滑石石膏(各三分)大黄(四分)芒硝(三分半)共十八味,统咀。都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后热服。
上为方,治淫热反克而作也。风热不制之病,热甚大便硬者,从权用之。盖苦寒之药也,苦寒败胃,故先以白术之甘温,甘草之甘平,主胃气为君;次以川芎、防风、荆芥、桔梗、羌活之辛温,升散清利为臣;又以芍药、前胡、柴胡之微苦,薄荷、黄芩、山栀之微苦寒,且导且攻为佐;终以知母、滑石、石膏之苦寒,大黄、芒硝之大苦寒,祛逐淫热为使。大便不硬者,减大黄、芒硝,此逆则攻之治法也。大热服者,反治也。
通气利中丸
治证上同。
白术(一两)白芷羌活(各半两)黄芩滑石(取末另入,各一两半)大黄(二两半)牵牛(取末,一两半)除滑石、牵牛,另研极细末外,余合为细末,入上药和匀,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百丸,食后临睡,茶汤送下。
上方,以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为君;白芷辛温解利,羌活苦甘平微温,通利诸节为臣;黄芩微苦寒,疗热滋化,滑石甘寒,滑利小便,以厘清浊为佐;大黄苦寒,通大便,泻诸实热,牵牛苦寒,一说味辛,利大便,除风毒为使,逆攻之法也。风热不制之病,热甚而大便硬者,亦可兼用。然牵牛有毒,非神农药,今与大黄并用者,取其性猛烈而快也。大抵不宜久用,久用伤元气,盖从权之药也,量虚实加减。
黄连天花粉丸
治同前。
黄连(一两)天花粉(四两)菊花川芎薄荷(各一两)连翘(二两)黄芩栀子(各四两)黄柏(六两)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食后临睡茶汤下。
上方,为淫热反克,脏腑不秘结者作也。风热不制之病,稍热者亦可服。以黄连、天花粉之苦寒为君;菊花之苦甘平为臣;川芎之辛温,薄荷之辛苦为佐;连翘、黄芩之苦微寒,黄柏、栀子之苦寒为使。合之则除热清利,治目赤肿痛。
黄连炉甘石散
治眼眶破烂,畏日羞明。余治上同。
炉甘石(一斤)黄连(四两)龙脑(量入)先以炉甘石置巨火中,通红为度,另以黄连用水一碗,瓷器盛贮,纳黄连于水内,却以通红炉甘石淬七次,就以所贮瓷器置日中晒干,然后同黄连研为细末。欲用时,以一二两再研极细,旋量入龙脑,每用少许,井花水调如稠糊,临睡以箸头蘸敷破烂处。不破烂者,点眼内锐尤佳。不宜使入眼内。
上方,以炉甘石收湿除烂为君;黄连苦寒为佐;龙脑去热毒为使。诸目病者俱可用。病宜者治病,不宜者无害也。奇经客邪之病,量加朴硝泡汤,滴眼瘀肉黄赤脂上。
龙脑黄连膏
治目中赤脉如火,溜热炙人。余治上同。
黄连(半斤)龙脑(一钱)先锉黄连令碎,以水三大碗,贮瓷器内,入黄连于中,用文武火慢熬成大半碗,滤去滓,入薄瓷碗内,重汤顿成膏半盏许,龙脑以一钱为率,用则旋量入之,以箸头点入眼内,不拘时。
上方,以黄连治目痛、解诸毒为君,龙脑去热毒为臣,乃君臣药也。诸目痛者,俱宜用。
蕤仁春雪膏
治红赤羞明,痒痛,沙涩。
蕤仁(去油,四钱)龙脑(五分)先以蕤仁研细,入龙脑和匀,用生好真蜜一钱二分,再研调匀,每用箸头点内锐。
上方,以龙脑除热毒为君,生蜜解毒和百药为臣,蕤仁去暴热、治目痛为使,此药与黄连炉甘石散、龙脑黄连膏子并用。
鼻碧云散
治肿胀红赤,昏暗羞明,隐涩疼痛,风痒鼻塞,头痛脑酸,外翳攀睛,眵泪稠粘。
鹅不食草(二钱)青黛川芎(各一钱)为细末。先噙水满口,每用如米许,入鼻内,以泪出为度,不拘时候。
上方,以鹅不食草解毒为君;青黛去热为佐;川芎大辛,除邪破留为使,升透之药也。
大抵如开锅盖法,常欲使邪毒不闭,令有出路。然力少而锐,之随效,宜常以聚其力,诸目病俱可用。
羌活胜风汤
治眵多,紧涩羞明,赤脉贯睛,头痛鼻塞,肿胀涕泪,脑巅沉重,眉骨酸疼,外翳如云雾、丝缕、秤星、螺盖。
白术(五分)枳壳羌活川芎白芷独活防风前胡桔梗薄荷(各四分)荆芥甘草(各三分)柴胡(七分)黄芩(五分)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去滓热服。
上方,为风热不制而作也。夫窍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证。故先以白术、枳壳调治胃气为君;羌活、川芎、白芷、独活、防风、前胡诸治风药,皆主升发为臣;桔梗除寒热,薄荷、荆芥清利上焦,甘草和百药为佐;柴胡解热,行少阳厥阴经,黄芩疗上热,主目中赤肿为使。又
《内经》曰∶诸脉者,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针经》曰∶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则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岐,故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荣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发于阴,白眼赤脉发于阳,故阴阳合传而为精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之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东垣曰∶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其清阳气上散于目而为精,其气走于耳而为听。因心烦事冗,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致脾胃虚弱,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血脉逆行,邪害空窍,失明则日月不明矣。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静而安,相火化行其令。相火者,包络也,主百病,皆荣于目。既劳役运动,势乃妄行,又因邪气所并而损血脉,故诸病生焉。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按∶此论目为脏腑血脉精气之宗,至为详悉。岂但世俗拘之于五轮八廓而已也。
《原病式》曰∶目昧不明,目赤肿痛,翳膜疡,皆为热也。及目膜,俗谓之眼黑,亦为热也。或平白目无所见者,热气郁之甚也。或言目昧为肝肾虚冷者,误也。是以妄谓肝生于目,肾主瞳子,故妄言目昧为虚而冷也。然肾水,冬阴也,虚则当热;肝木,春阳也,虚则当冷。肾阴肝阳,岂能同虚而为冷者欤。或通言肝肾之中,阴实阳虚,而无由目昧也。俗妄谓肝肾之气衰少,而不能至于目也。不知经言热甚目瞑,眼黑也,岂由寒尔。又考仲景言伤寒病,热极则不识人,乃目盲也。《正理论》曰∶由热甚怫郁于目而致之然也。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见病之轻重也。故知热郁于目,无所见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则转难辨物,由目之玄府闭小也,隔缣视物之象也。或视如蝇翼者,玄府有所闭合者也。或目昏而见黑花者,由热气甚而发之于目。亢则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气液昧之,以其至近,故虽微而亦见如黑花也。及冲风泣而目暗者,由热甚而水化制之也。故经言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气并于下则足阴,足阴则胀也。夫一水不能胜五火,故目而盲。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于目也,阳气内守于睛,是火气燔目,故见风泣下。
按∶此论热甚怫郁,阴阳并厥,玄府闭密,致目病之由为详,盖一主于火热之化也。若由饮食辛热,七情所动,六气淫郁,气血虚实,则东垣、子和、陈无择辈,论亦已详,然亦有痰热湿热,与夫服食金石燥热之药致者。或久病后,荣卫虚弱,肝气肾阴不足,或元气精气虚衰,及脱营为病,皆有虚热实热之殊,并宜分治。
《机要》曰∶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宜养血安神。暴发者,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里而难愈。
子和曰∶圣人虽言目得血而能视,然血亦有太过不及也。太过则目壅塞而发痛,不及则目耗竭而失明。故年少之人多太过,年老之人多不及。但年少之人,则无不及;年老之人,其间犹有太过者,不可不察也。夫目之内,太阳经之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少阳经也,血少气多;目之上纲,太阳经也,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纲,阳明经也,血气俱多。然阳明经起于目两旁交之中,与太阳少阳俱会于目。惟足厥阴经连于目系而已。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刺少阳出血,则目愈昏。要知无使太过不及,以养血目而已。凡血之为物,太多则滥,太少则枯。人热则血行疾而多,寒则血行迟而少,此常理也。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目,在五行属木,虽木之为物,太茂则蔽密,太衰则枯瘁矣。夫目之五轮,乃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轮属肺金,肉轮属脾土,赤脉属心火,黑水神光属肾水,兼属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及有目疾,则不知病之理,岂知目不因火则不病,何以言之?白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故《内经》曰∶热胜则肿。凡目暴赤肿起,羞明隐涩,泪出不止,暴寒目瞒,皆太热之所为也。治火之法,在药则咸寒,吐之下之;在针则神廷、上星、囟会、前顶、百会,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肿者可使立消。惟小儿不可刺囟会,为肉分浅薄,恐伤其骨。然小儿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内经》曰∶血实者宜决之。又经曰∶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如雀目不能夜视,及内障暴怒,大忧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补肝养肾。至于暴赤肿痛,皆宜以针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调盐油以涂发根。甚者,虽至于再,至于三,可也。量其病势,以平为期。
按∶此谓目疾出血最急,于初起热痛暴发,或久病郁甚,非三棱针宣泄不可。然年高之人,及久病虚损,并气郁者,宜从毫针补泻之则可。故知子和亦大略言尔。于少阳一经,不宜出血,无使太过不及,以养血目而已。斯意可见。
《龙木论》曰∶眼疾有七十二般内障,二十三候外障,四十九候病状,一一不同。据其疾状,认识既不差错,治疗少有所凭。
谨按∶诸候详见本论。然内障为黑水神光昏翳,外障则有翳膜者是。今论中虽见诸候,而所用药多本风热,故并略云。然内障有因于痰热气郁、血热阳陷、阴虚脱营所致,种种病因,皆略之不议。况外障之翳,有起于内、外、睛上、睛下、睛中,当视其翳色从何络而来。如东垣治例∶魏邦彦夫人目翳,从下而上,病自阳明来也。绿非五色之正,殆肺肾合而为病也。乃就画家以墨调腻粉合成色,谛视之,与翳色同矣。肺肾为病者无疑,乃泻肺肾之邪,而以入阳明之药为之使。既效,而他日复病作者三。其所从来之经,与翳色各异。因询此必经络不调,目病未已,问之果然。如所论治之,疾遂不作。若此凭其色,究其所兼所本之因,处治而不愈者,盖邪蕴日久而实,元气阴气不足所致也。当以王道论治庶可。但世俗不能守此理,遂致失明者矣。悲夫!
局方密蒙花散
治风气攻注,两眼昏暗,眵泪羞明,并暴赤肿。
羌活白蒺藜(炒)木贼密蒙花石决明(各一两)菊花(二两)上为末。每服二钱,茶清食后调下。
三因羌活散
治风毒上攻,眼目昏涩,翳膜生疮,及偏正头疼,目小,黑花累累者。
羌活川芎天麻旋复花青皮南星(炮)本(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煎,入姜三片,薄荷七叶。
按∶以上并足太阳、厥阴药也。
东垣明目细辛汤
治两目发赤微痛,羞明畏日,怯风寒怕火,眼睫成纽,眵糊多,隐涩而难开,眉攒肿闷,鼻塞,涕唾稠粘,大便秘涩。
麻黄羌活(各三钱)防风(二钱)本(一钱)白茯苓(一钱)当归尾(一钱)川芎细辛蔓荆子(各五分)荆芥穗(一钱五分)生地黄(一钱,酒制)椒(八个)桃仁(二十个)红花(少许)上咀。分作四服,每服水煎,食后热服。
按∶此足太阳、厥阴、手少阴药也。
机要四物龙胆汤
治目赤,暴发云翳,疼痛不可忍。
四物汤(各半两)羌活防风(各三钱)草龙胆(酒拌炒,煎)防己(各二钱)上咀。作数服,水煎。
按∶此足厥阴、太阴、太阳药也。
防风饮子
治拳毛倒睫。
黄甘草人参(各一钱)葛根(五分)细辛叶蔓荆子防风(各五分)当归(七分半)上咀。作一服,水煎,食后服。
按∶此足太阳、阳明、手足太阴药也。
局方洗心散
治风壅壮热,头目昏痛,热气上冲,口苦唇焦,咽喉肿痛,心神烦躁,多渴,五心烦热,小便赤涩,大便秘滞。
大黄(煨)甘草当归芍药麻黄荆芥穗(各六钱)白术(半两)上为末。每服二三钱,生姜薄荷汤煎服。
按∶此足太阳、阳明、厥阴、手足太阴经药也。今人多用之,故收入。然以白术合大黄入心,故名洗心。而从以麻黄、荆芥,亦是表里药。
济生羊肝丸
治肝经有热,目赤睛疼,视物昏涩。
羊肝(一具,生用,《局方》用白羊肝)黄连(去须,为末)上先将羊肝去筋膜,于沙盆内捣烂,入黄连末,杵和,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用熟水送下。
按∶此手少阴、足太阴、厥阴药也。
东垣泻热黄连汤
治眼暴发,赤肿疼痛。
黄芩(酒制,炒)黄连(同上制)草龙胆生地黄(各一两)升麻(半两)柴胡(一两)上咀。每服四钱,水煎去渣,于日午前饭后热服。
按∶此手少阴、太阴、足阳明、少阳、少阴药也。
局方明目流气饮
治风热上攻眼目,视物不明,常见黑花,当风多泪,隐涩难开。
大黄(煨)牛蒡子(炒)川芎菊花白蒺藜(炒)细辛防风玄参山栀黄芩甘草(炙)蔓荆子荆芥木贼(各一两)草决明(一两半)苍术(泔汁炒,二两)上为末。每二钱,临卧用温酒调下。
按∶此手足三阴、足阳明、太阴药也。
洗肝散
治风毒上攻,暴作赤目,肿痛难开,隐涩眵泪。
薄荷叶当归羌活防风山栀仁甘草大黄川芎(各二两)上为末。每二钱,食后煎水调下。
按∶此足太阳、厥阴、手足太阴药也。
钱氏泻青丸
治目暴发,赤肿疼痛。
当归川芎山栀龙胆草(酒拌炒焦)大黄羌活防风上为末,蜜丸,鸡头子大。每一二丸。
按∶此足太阳、少阳、太阴、厥阴药也。
东垣连翘饮子
治目中溜火,恶日与火,隐涩,小角紧,久视昏花,迎风有泪。
蔓荆子生甘草连翘(各三分)柴胡(二分)黄芩(酒制,五分)生地黄当归人参红葵花(各三分)黄防风羌活(各五分)升麻(一钱)上咀。作一服,水煎,食后热服。
按∶此足三阳、少阴、厥阴药也。
神芎丸
治湿热内甚,目赤肿,或白睛黄色。
大黄黄芩(各二两)牵牛滑石(各四两)黄连薄荷川芎(各半两)上为末,水丸,如小豆大。温水下十丸,至十五、二十丸。
按∶此足阳明、厥阴药也。
东垣龙胆饮子
治肝眼流脓,生疳翳,湿热为病。
麻黄(一钱半)黄芩(炒)青蛤粉羌活草龙胆(酒拌,炒焦,各三钱)蛇蜕皮谷精草川郁金炙甘草(各五分)升麻(二钱)上为细末。每二钱,食后茶调服。
按∶此足太阳、阳明、手足太阴药也。
以上六方,宜随表里而轻重之,亦不可例用。
局方明目地黄丸
治男女肝肾俱虚,风邪所乘,热气上攻,目翳遮睛,目涩多泪。
牛膝(酒浸,三两)石斛枳壳(炒)杏仁(去皮尖,炒)防风(各四两)生熟地黄(各一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食前盐汤下。
按∶此出太阳例,又气药也。
简易加减驻景丸
治肝肾气虚,两目昏暗,视物不明。
熟地黄当归(各五两)楮实子川椒(炒,各一两)五味子枸杞子(各二两)菟丝子(酒制,半斤)车前子(炒,二两)上为末,蜜糊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食前温酒下。
谨按∶肝为相火,有泻无补,况阴水虚而阳火实病目者多。故此二方,盖补肝之阴虚也。颇有理,故收入。
地芝丸
治目不能远视,能近视,或亦妨近视。
生地黄(焙干)天门冬(去心,各四两)枳壳(二两,炒)甘菊花(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茶清送下百丸,食后。
局方定志丸
治眼不能近视,反能远视者。
白茯苓人参(各三两)远志(去心)菖蒲(各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七丸,至二三十丸,温米饮下,食后,日三服。
按∶以上二方,手太阴、少阴药也。
济生桑白皮散
治肺气壅塞,毒瓦斯上攻眼目,白睛肿胀,日夜疼痛。
玄参桑白皮枳壳(炒)升麻杏仁(炒)旋复花防风赤芍黄芩甘菊花甘草(炙)甜葶苈(炒,各一两)上为末。每四钱水煎,食后热服。
按∶此又治风热之剂也,出太阳例。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