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海关统计,2014年前11个月,上海海关关区累计进口医疗仪器及器械(以下简称“医疗器械”)186.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7%。
一、2014年前11个月上海海关关区医疗器械进口的主要特点
(一)11月份进口值同比继续增长,环比由降转增。自2014年2月份以来,上海海关关区医疗器械单月进口值连续5个月保持同比增长态势,但7、8月份同比回落。自9月份进口值恢复同比增长以来,又连续3个月保持增长态势。其中11月当月进口17.2亿元,同比增长9.3%,环比由上月的下降19.1%转为增长4%(下图)。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进口较快增长,一般贸易进口出现下降。2014年前11个月,上海海关关区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方式进口医疗器械114.1亿元,增长25.9%,占关区医疗器械进口总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2%提高至61.2%。同期,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66.8亿元,下降14.5%;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4.2亿元,增长2.3%。
(三)占主导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比重显著提高,国有企业进口持续下降。2014年前11个月,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上海海关关区进口医疗器械126.9亿元,增长24.4%,占同期关区医疗器械进口总值的68%,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9.5个百分点。同期,国有企业进口32亿元,下降20.7%;民营企业进口27.7亿元,下降13.6%。
(四)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为主要进口来源地,自墨西哥进口快速增长。2014年前11个月,上海海关关区自美国进口医疗器械62.8亿元,微降0.4%;自欧盟进口58.7亿元,下降1.3%;自日本进口28.3亿元,增长14.5%。上述3者合计占同期关区医疗器械进口总值的80.3%。此外,自墨西哥进口14.1亿元,激增1.6倍。
(五)第1大进口商品内窥镜进口增速居首,成套的核磁共振成像装置和X射线断层检查仪进口下降明显。2014年前11个月,上海海关关区医疗器械进口值第1大类商品内窥镜进口20.5亿元,大幅增长32.2%,增幅在前10类商品中居首;成套的核磁共振成像装置和X射线断层检查仪分别进口5亿元和4.9亿元,分别下降18.4%和36.4%(下表)。
二、2014年前11个月上海海关关区医疗器械进口保持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国内医疗器械需求不断释放。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推进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内人口老龄化加剧、疾病预防意识提高,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需求持续释放,2013年至2020年期间将保持1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同时,市场上高端医疗器械,如高科技成像设备和放射治疗设备等,生产销售均由国外品牌控制,国内需求激增必然拉动进口快速增长。
(二)跨国医疗器械巨头加大对国内基层市场开拓力度。目前,各大跨国医疗器械不仅占据了国内的一线市场,同时还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推出“经济适用”型机器和提供基础医疗解决方案等措施,加紧抢占二、三线市场。如,西门子推出面向经济型产品的S.M.A.R.T战略,主推简单易用、维护方便、价格适当、可靠耐用的产品;GE9月份发布的8款超声新产品中,有2款专门针对基层医疗。2014年前11个月,关区内窥镜和彩色超声波诊断仪进口数量分别激增91倍和7.8倍,但进口平均价格分别下跌98.6%和90%,进口产品主导适应基层市场的中低端化趋势显现。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国产医疗器械制造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产品竞争力不足。由于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较弱,资金和科研人员匮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失,产品多定位为中低端,且以仿制及改进为主。目前,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我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15年。国产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无论是在技术性能、产品功能,还是在外观结构以及操作便捷方面,都要落后于国际竞争对手,进口替代能力亟待提高。
(二)国内医疗机构偏爱采用进口医疗器械,推高我国居民医疗成本。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和消费者对进口医疗器械的质量更为信赖,偏爱采购和使用进口设备,部分医疗单位甚至明文规定只采购进口产品。调查显示,全国各地医院医疗器械80%左右都是使用进口器材,甚至连螺丝钉、手术缝合线、各种试剂等小型耗材也采用进口产品。但进口医疗器械价格昂贵,国外供应商在交货时通常不提供产品维修书等关键资料,我国用户无法自行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基本只能依赖购买昂贵的保修服务来保证设备运行。如1台CT机销售合同价值990万元,但每年的保修费用高达140万元,约占合同费用的15%。高昂的价格和维护、使用成本最终将转嫁到患者身上,国内居民的医疗负担难以降低。